民以食为天,解决粮食问题,满足人们的口腹需求是国之根本。别看我们现在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副产品,特别是猪肉的产量与质量是远远不能和现在相提并论的。
那时的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可猪肉的总量却依然供不应求,高投入低回报的生产方式必须尽快得到改变。印遇龙就是当时改革我国猪肉养殖方法的科学家之一,他在提高猪肉产量的同时保证食品安全,让这种传统食品满足了中国老百姓的日常需求。
误打误撞,与猪结缘
“要研究猪,必须自己养一头猪。”几乎没有人料到,这一“养”就是30多年,如今已经荣誉傍身,各大奖项拿到手软,可印遇龙依然奔波在养猪事业的第一线,他还自嘲自己是个“养猪的”。
当年因为前辈的一番话,印遇龙从此与猪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的印遇龙刚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并没有想过从事养猪研究。
当时的副所长刘更另是印遇龙的老乡,他认为养殖业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国内在这一块还很不完善,于是,他试图说服印遇龙转向这个领域。可是印遇龙学的是生物,研究生猪养殖相当于改行,谈何容易?但是多番思考后,印遇龙还是答应了,在被派到华中农大进修的一年多时间里,印遇龙如饥似渴地学习,回所后便开始了研究。
不畏艰苦,奋勇前行
当时我国的养猪技术仍旧处于传统养殖阶段,养大一只猪需要大量的饲料,可最后生产出来的猪肉却远远不能满足市场所需。对此,印遇龙将突破口锁定在了研制高质量的猪饲料上。
为了节省科研经费,他常常是拉着板车去买猪。在某个冬天的傍晚,买猪回所里的途中,因为路滑,人车猪一齐掉进了冰冷的水塘。
买到了猪,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测量出猪成长过程中所需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为了节省成本,他想到了给猪手术,资源循环利用的办法。兽医请不到,医生又不乐意干。他只好从桃源老家请来行医的亲戚,趁着周末坐车到长沙操刀。
饲料的种类来源越多,研究结果越有说服力。“那时买杂粮还要票据,老家的亲戚、同事有些票据没花出去,我打听到就收集过来,买杂粮给他做实验,也不晓得家里贴了多少钱,就是想帮帮他。”印遇龙的妻子陶立华回忆道。
为猪手术,错过葬礼
为了研究猪的营养物质代谢情况,印遇龙和团队整天都要守着猪取样,猪舍每天都会传来猪撕心裂肺的嚎叫声,夹杂着工作人员来回追赶的脚步声。印遇龙回忆道:“给猪做手术非常难,一开始我们还不会使用麻醉剂,全程需要三四个人压住它,给它插管子,我们很多工作人员都被猪咬伤过,做完手术还需要护理它们。”算上术前术后的准备工作,一台手术下来通常要忙碌一整天。
因为给猪手术,他甚至错过了见爷爷最后一面;多年以后,还是因为科研工作,他没能陪伴父亲最后一程。
如果有人问他,遗憾吗?答案或许是肯定的,但是后悔吗?不,重来一次,他一定会做同样的选择,这是科学家的精神,更是中华儿女的精神。
欢迎关注大型人物纪录片专题《我是科学人》。
传承科学精神,汲取榜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