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 8 号’油桃露地栽培效益分析
辽宁省瓦房店市露地桃栽培面积 0.8 万 hm 2 、产量18 万 t ,年产值 5 亿元。 主要栽植‘中油 4 号’‘中油 8号’等油桃和‘丰白’‘前八’‘寒露蜜’等普通桃。 桃产业已成为果农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为了解和掌握目前露地桃生产成本及其效益,于 2018 年 8 月下旬,组织相关人员对栽培面积较大的‘中油 8 号’油桃示范园与一般园进行调查, 旨在为果农发展露地桃产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为领导对今后桃产业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生产规模较大的阎店乡大东村和三台乡青山村为重点,每个村分别调查 2 户。 其中大东村为生产水平较高的科技示范户, 青山村为生产水平中等的普通果农。 调查园均为坡地,树龄 5~10 年生。 调查面积0.8hm 2 。
1.2 调查内容
采取入户座谈的形式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肥料、农药、 果袋等生产资料费用, 以及灌水费用、 人工费用和地租等, 桃的产量、 市场售价产值和效益等。 所有用工全部按当地雇工付费标准进行汇总, 地租按600 元 /666.7m 2 计入成本。
2 结果与分析
2.1 成本构成分析
由表 1 看出,成本由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构成。 土地成本不同管理水平园一样,均为 600 元 /666.7m 2 ;不同园生产成本是不一样,示范园成本 6882.5 元 /666.7m 2 ,一般园的生产成本 3895.8 元 /666.7m 2 , 示范园比一般园高 76.66% 。 生产成本中,人工费用支出占比最高,示范园为 63.42% ,一般园为 58.27% ;生产资料成本占比其次,示范园为 25.68% ,一般园为 34.03% ;灌排水费用占比最小,示范园为 10.90% ,一般园为 7.70% 。
表 1 2018 年‘中油 8 号’油桃露地栽培的投入、产出和效益(元 /666.7m 2 )
2.2 生产资料成本分析
生产资料成本中, 肥料占比最大, 示范 园为51.49% , 一般园为 46.82% ; 果袋占比分别为 22.91% 、34.85% ,农药占比分别为 25.60% 、 18.33% 。
2.3 人工成本分析
人工成本中,套袋占比最高,示范园为 32.99% ,一般园为 26.43% ;摘袋占比分别为 12.37% 、 5.29% ;打药占比分别为 16.49% 、 11.89% ;施肥、剪枝和采收的费用支出相差不大。
2.4 产量、产值、产投比和效益
示范园的单位面积产量 4 000 kg/666.7 m 2 ,产值19200.00 元 /666.7m 2 ,产投比 2.57 ,效益 11717.5 万元 /666.7 m 2 ; 一般园依次为 2 000 kg/666.7 m 2 、 8 100 元 /666.7 m 2 、 1.80 , 3 604 元 /666.7 m 2 , 效益仅为示范园的30.76% 。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目前我市露地桃栽培成本中,用工费用最高,占总成本 58% 以上。 主要原因,一是桃园管理越来越精细,用工量较过去相对增多; 二是部分技术措施的实施相对集中,而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又明显不足,雇工工资逐年上涨。 从效益看,投入多的产量高、产值高、效益高,投入少的产量低、产值低,效益仅为示范园的 30% 。
3.2 建议
3.2.1 提高认识,转变旧观念
目前,我市乃至全国桃的产业发展非常快,总产量已趋于饱和,质量差的“次品桃”很难赢得市场。 因此,必须转变旧的观念,由过去主攻产量、向产量要效益转变为主攻质量、向质量要效益,以优质桃占领市场。 否则,产量再高也难以卖出好价钱、获得好收益。
3.2.2 更新品种
目前,我市中熟桃品种偏多、生产规模较大,而早熟桃和晚熟桃品种偏少、栽植面积也小。 这种状况势必导致 7 — 8 月桃大批量集中上市,出现压等、压价、“卖难”现象。 建议果农应积极引进适宜我市栽植的早熟桃和晚熟桃优良品种,如早熟桃‘丰光’和晚熟桃‘布雷顶峰’、 3135 等。 通过高接换头等形式,更新、调整桃的品种结构,实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规模发展、产效双赢”。 另外,蟠桃和油蟠桃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果农可以少量引进试栽。
3.2.3 推广新技术
推广疏花疏果技术,合理确定桃的产量。 现花蕾期疏除过多的花朵;落花后三四周开始疏果,硬核前确定留果数量。 以‘中油 8 号’等大型果品种为例,长果枝留3 个果,中果枝留 2 个果,短果枝留 1 个果(顶部)。依据我市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水平, 初果期桃树 666.7m 2 产量一般应控制在 250~1 000 kg ,盛果期桃树应控制在1500~2500kg 。
种植绿肥,培肥地力。 适宜在桃园种植的绿肥主要有草木樨、毛叶苕子等绿肥作物,一般于花期或结荚前收割,采取集中掩埋或树盘覆盖的方式用于保温保湿,增加养分供应,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通透性。
引进应用小型园田作业新机具, 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以减少人工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