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福州5月5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林智仁)记者今天从福建农林大学获悉,该校庄伟建教授率领团队的研究成果“栽培种花生基因组揭示了豆科植物的核型、多倍体进化和作物驯化”于5月1日在国际学术权威刊物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该项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破译了四倍体栽培种花生的全基因组,标志着我国在栽培种花生基因组、花生染色体起源、花生及豆科主要类群核型演化、花生基因组结构变异、花生物种起源与分子育种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花生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和大宗农作物,是最有影响力的豆科作物之一。我国是世界花生第一大国,种植面积达7500多万亩,产量达17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约40%,其种植业产值达1200亿元,居全国农作物的第四位。但因异源四倍体栽培种花生基因组大、结构复杂,研究难度大;花生的基础生物学研究、重要基因精细定位与功能鉴定、花生分子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落后,长期影响了产业发展。该研究成果将为这些研究领域提供重要基因组资源和技术支撑,促进花生分子遗传改良和产业升级发展。
据庄伟建介绍,该项成果在应用基因组资源和技术解决花生重要科学问题实践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使花生的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精准育种和大规模基因组编辑成为可能,可大大提高花生遗传改良效率,培育更高产、优质、抗病、安全新品种。研究表明花生基因组也可作为双子叶植物的重要的参考基因组,用于研究双子叶植物及豆科物种起源、演化和物种多样性。
该项研究主要依托福建农林大学,联合ICRISAT(印度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武汉未来组生物科学研究院、华北理工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山东省农科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美国乔治亚大学等23个研究机构共同完成。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