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蓝字"忻城网事"关注家乡吧!喜欢就放到朋友圈哦~
科学养蚕助增收
4月18日,走进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成片成片的桑树田“镶嵌”在道路两旁、红水河畔,绿油油的令人赏心悦目。在六纳村委旁,村委副主任罗绍先指着两座崭新的蚕房说:“如今,我们改变养蚕模式,用科学方法养蚕,相信今年养出的蚕比往年更好。”
红渡镇六纳村
罗绍先既是村委副主任,又是六纳村致富带头人。这两座蚕房投入使用以来,由罗绍先与致富带头人黄耀光承租,两人共种桑15亩,第一批养蚕2.5万只,目前长势良好,没有发现病蚕死蚕,预计第一批可收获蚕茧300~400斤。“利用这个新蚕房喂蚕、消毒、取茧都很方便,既能扩大农户的种养规模,又能节省劳动力。”罗绍先竖起大拇指说。
罗绍先接受媒体采访
罗绍先所说的这两座新蚕房属于六纳村标准化智慧蚕房,占地600平方米,由两间标准化蚕房和一间蚕沙池组成,由河池学院和广西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家借鉴南宁三江基地蚕房进行改进设计。该蚕房集省力化桥式喂蚕消毒车、自动上簇架、半自动快速取茧机、全自动水帘空调、可变风速中蚕饲育蚕房、上通风加全通透式大蚕房、标准化示范桑园等构成。标准化大蚕房可以一次性饲育5个标准张(三万头)桑蚕,产茧500斤,每年可以饲育15~18批,蚕房利用率非常高。标准化中蚕饲育蚕房层架式可以饲育40张四龄蚕,待蚕农技术成熟后可为贫困户提供标准四龄蚕,蚕农只需要饲育7天即可上簇结苗,成活率可提高至少30%,全年平均死亡率由40%降低到10%以内。
罗绍先在察看蚕虫上架情况
走进六纳村标准化智慧蚕房,来自广东的养蚕师傅黄国秀正在清理蚕架下的蚕粪。“今年气候低温多雨,我们把蚕房的墙填高,把地板擦干,并撒上石灰消毒,采回来的桑叶用风扇吹干,等太阳出来就马上打开抽风机降低蚕房湿度,这样蚕就不容易发病。”黄国秀介绍道,他是由时宜公司和河池学院聘请到六纳村进行技术指导的,专门来解决蚕房在养蚕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蚕房运营采取“龙头企业+高校+党支部+基地+贫困户”模式,通过时宜公司给予六纳村蚕房和桑园设计建设支持,建设标准化蚕房和优质桑园基地,通过河池学院蚕专家给予蚕农技术和培训指导,并发挥六纳村党支部带动作用,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
六纳村作为自治区教育厅的对口帮扶村,各项事业发展获得教育厅的大力支持。“我们教育厅与河池学院建立了联系,也现场考察了桑蚕的龙头企业时宜公司,学习他们成熟的养蚕经验,并形成长期校企合作关系,打造一支成熟的技术团队帮扶贫困村,进一步提高蚕农的养蚕技术。”六纳村“第一书记”吴桂彬说,通过调查了解,很多蚕农在养蚕过程中都存在人蚕共室、蚕农的防病消毒能力不强等问题,导致出茧率不高。
六纳村“第一书记”吴桂彬
了解这一情况后,吴桂彬立即向后援单位汇报,并希望通过建设标准化蚕房,科学养蚕帮助蚕农提高家庭收入。在多方努力下,一个标准化智慧蚕房在六纳村建成,该蚕房还借助“互联网+养蚕”智慧云平台,由平台的专家团队和技术团队对标准化蚕房实行每天12小时实时监控,随时察看蚕农的养蚕流程并适时进行技术指导,帮助蚕农提高养蚕的技术水平,促进蚕农增产增收。
“以往农户在家养蚕一年大概可以养1900到2000斤,但是标准化蚕房可以养6000斤,产量提高将近3倍,收益也提高近3倍。”如何做好下一步全村桑蚕产业,吴桂彬表示,下一步将利用标准化蚕房重点提高三龄四龄蚕的产量,把三龄四龄蚕培育成熟后,卖给当地的农户或者是以补贴的方式提供给贫困户,为蚕农养殖提供便利,提高蚕农养殖产量,为农户增收致富拓宽渠道。
来源:忻城发布 文字|莫亚丹 图片|蓝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