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D1看书网 > 资讯 安娜·卡列尼娜(下)安娜列文无弹窗免费阅读全本小说

安娜·卡列尼娜(下)安娜列文无弹窗免费阅读全本小说

时间:2019-12-26 12:52:03编辑:亦寒

精品好书《安娜·卡列尼娜(下)》是来自作者列夫·托尔斯泰著作的历史风格的小说,故事中的主角是安娜列文,小说文笔超赞,没有纠缠不清的情感纠结。下面看精彩试读: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莱温反对土地私有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深受我国读者喜爱,它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安娜·卡列尼娜(下)》 第11章 免费试读

一走进画室,画家就又把客人打量了一番,记住了渥伦斯基的脸型,尤其是他的下颌。他从未停止过他的艺术观察,虽然每当有人要评价他的画作时,他就会越来越激动,但他还是通过一些细微之处很快就对三位来客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他对格列尼雪夫的看法是“那人是一位俄国侨民”。米可哈伊罗夫不记得他的名字,也不记得在哪里见过他,同他谈过什么话,他只记得他的面孔,就像记得他见过的所有面孔一样,而且他还记得他的面孔被他归入狂妄自大、缺乏表情的那一类。浓密的头发和宽阔的前额使这张面孔俨然有副神气模样,但卑微、天真和躁动的表情却通过窄窄的鼻梁集中体现出来了。在米可哈伊罗夫看来,渥伦斯基和安娜毋庸置疑是有钱的俄国人,但他们也像所有有钱的俄国人一样,明明对艺术一窍不通,却假装成艺术爱好者和鉴赏家。“他们或许已经看遍了古董,现在正四处参观现代画家、德国骗子和愚蠢的英国前拉菲尔画派的画室。他们来看我,不过是为了不遗漏掉任何东西。”他想。他了解这些浅薄之徒参观现代画家画室(他们越聪明,人就越坏)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结束参观之后可以说艺术已经衰落,说现代画家的画作看得越多,就越明白古代大师们的作品无可比拟。这一切都在他意料之中,而且从他们的脸上,从他们相互交谈、观看人体模型和胸像、走来走去等着他揭开画布上的幕布时那副满不在乎的轻率神情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不过尽管如此,当他翻着画稿,拉起窗帘,揭开遮布时,还是非常激动,因为虽然他认为有钱有势的俄国人多数都是畜生和傻瓜,但他却很喜欢渥伦斯基,尤其喜欢安娜。

“瞧!”他迈着闲散的步子走到一边,指着那幅画说,“这是《比拉多的训诫》《马太福音》第二十七章。”他接着说,意识到自己激动得嘴唇直哆嗦,就走到客人身后去。

他们默默注视画作的几秒钟里,米可哈伊罗夫也用旁观者不偏不倚的眼光观看那幅画。这几秒钟里,他已预先相信,这几位刚才他还非常鄙视的客人即将做出最高明最公正的评判。他忘记了他创作这幅画三年当中的所有想法,忘记了他从未怀疑过的画作的种种优点,现在当他从一个不偏不倚的旁观者角度重新审视这幅画,竟然发现它没有任何优点。他从前景中看到比拉多恼怒的脸和***平静的脸,他们身后,是比拉多的仆人和正在观察动静的约翰的脸。每一张脸都是他根据人物性格进行反复探索、一再修改描绘而成的;每一张脸都表现出那么多的痛苦和欢乐,都一改再改,以求整体和谐;所有颜色的搭配、色彩的明暗,他都曾费尽心机但这一切现在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都不过是重复了千万遍的庸俗之物。***的脸是整幅画的中心,是他当初最得意、最喜爱的部分,可现在用旁人的眼光一看,也变得毫无价值。他看出他的画只是很好地(甚至连好也谈不上,因为他发现了许多缺点)摹仿了提香、拉菲尔、鲁本斯的无数***画,摹仿了他们画中的士兵和比拉多而已。这幅画浅薄、拙劣、陈旧,笔触无力,色彩也不谐调。即使客人们当着他的面说些场面上的好听话,背后却可怜他,笑话他,而那也是无可厚非的。

沉默了不到一分钟,他就已经受不了了。为了打破僵局,显示自己非常镇定,他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同格列尼雪夫说起话来。

“我想我有幸见过您,是吗?”他说着,一会儿瞅瞅安娜,一会儿瞧瞧渥伦斯基,以免遗漏他们的任何一个细微表情。

“当然!我们在罗斯家见过一面。那天晚上,有位意大利夫人一位新的拉契尔进行了朗诵表演,您还记得吗?”格列尼雪夫非常顺溜地说道,目光毫不惋惜地从画作上移开。不过,他注意到米可哈伊罗夫很想听听他对这幅画的评价,就对他说:

“您的画比我上次见到时进步了许多。同上次一样,比拉多的形象特别打动我。您对这个人物太了解了,他是位非常仁慈善良的人,却又是彻头彻尾的官僚,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过对我来说……”

米可哈伊罗夫神色多变的脸突然开朗起来,眼睛闪闪发亮。他想说点什么,可是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于是就假装咳嗽。无论他多么蔑视格列尼雪夫的艺术鉴赏力,无论格列尼雪夫说他把比拉多的官僚表情表现得十分逼真这句评语是多么无足轻重(重要的部分他却只字未提),无论格列尼雪夫这种还没触及要点就先提微不足道的细节的做法多么使他不快,他对他的意见还是感到非常高兴。他对比拉多这个人物的看法同格列尼雪夫一样。格列尼雪夫的意见不过是米可哈伊罗夫确信的无数正确意见之一,但这并不影响他重视格列尼雪夫的评价。由于这个评价,他开始喜欢起格列尼雪夫来,心情一下子从沮丧变成了高兴。刹那间,他的画在他眼前变得生动复杂,活力四射。他想说他正是这样理解比拉多的,可嘴唇颤抖得厉害,没法说出话来。渥伦斯基和安娜轻声交谈着,一方面是为了不冒犯画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不说出什么蠢话来,人们参观画展、谈论画作时常犯这样的毛病。米可哈伊罗夫认为这幅画也给他们留下了印象,就向他们走去。

“***的表情多么奇妙啊!”安娜说。她最喜欢***的神情,认为这是整幅画的中心,因而称赞它会使画家感到高兴。“看得出他怜悯比拉多。”

这又是关于他的画作和***这个人物的无数正确意见之一。她说***怜悯比拉多。在***的表情中应当包含怜悯,因为他的表情中有爱,有天国的宁静,有从容赴死的慷慨,以及对语言已于事无补这一事实的洞悉。比拉多脸上有官僚神态,***脸上有怜悯神色,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前者是世俗生活的化身,后者是精神生活的化身。种种念头从米可哈伊罗夫脑海中闪过,他脸上又焕发出喜悦的神采。

“是啊,人物画得多好啊,气氛多么逼真啊!简直可以在上面四处走动。”格列尼雪夫说。这番话说明他对画作的内容和主题并不赞同。

“是的,技巧真是了得!后景中的人物多么突出!这才是技巧。”渥伦斯基对格列尼雪夫说,暗指他们之间的一次谈话。那次渥伦斯基表示,自己对掌握这种技巧不抱任何希望。

“是啊,是啊,真了不起!”格列尼雪夫同安娜应和道。米可哈伊罗夫虽然得意非凡,可关于技巧的谈话还是刺痛了他的心,他怒气冲冲地看了一眼渥伦斯基,突然皱起了眉头。他常听别人提到“技巧”这个词,却一点也不明白它的含义。他知道这是一种与主题无关的机械的绘画技术。他也时常发觉人们就像现在别人称赞他的画时那样把技巧与画作的内在品质对立起来,似乎仅凭技巧就可以把坏的内容画好。他知道,必须去除掩盖作品思想的冗余之处,而且这样做的时候要慎之又慎,以免损害作品本身;但就绘画艺术而言,技巧是不存在的。如果把他看到的东西拿给小孩或厨子看,他们也能把表面的东西剥离出来。倘若头脑里没有大致的主题,单凭技巧,即使最有经验、技巧最高明的画家也画不出任何东西。况且,说到技巧,他也没什么值得表扬的。在他所完成和未完成的作品中,他都看到刺眼的缺点。这都是他在去除掩盖作品思想的冗余之处时不够慎重的结果,现在已经无法补救,因为再进行改动就会毁掉整幅作品。他几乎从所有人物的身体和面孔上都能看到他没有剔除干净、有损作品质量的冗余之处。

“要是您不介意的话,我还有一句话要说。”格列尼雪夫说。

“哦,您尽管说。我非常乐意听。”米可哈伊罗夫强作欢颜,说。

“我想说的是,您画了一个人化的神,而不是神化的人。不过,我知道您是有意如此的。”

“我不可能画一个我心中并不存在的***。”米可哈伊罗夫闷闷不乐地说。

“是的,这样的话,要是您容我直言……您画得太好了,我的意见不会对它有任何损害,而且这纯属我个人之见……您的想法不同,主题本身就不同。可就拿伊万诺夫来说吧,我觉得,要是把***降到历史人物的地位,还不如选择一个历史题材,一个从来没有人画过的新题材。”

“要是这就是摆在艺术面前的最重要题材呢?”

“用心去找,总是找得到其他题材的。实际上,艺术并不允许讨论和争辩。伊万诺夫的画会同时使***和非***产生疑问:这究竟是不是神?这就破坏了人们的统一印象。”

“怎么会这样?对我来说,有教养的人是不会有这种疑问的。”米可哈伊罗夫说。

格列尼雪夫对此并不赞同,他坚持自己最初的观点,认为统一的印象在艺术上不可或缺,反驳了米可哈伊罗夫的见解。

画家心里很烦,却又想不出什么话来替自己的观点辩护。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类型:历史状态:已完结

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莱温反...

小说详情